主持人:
大概有多少钱一个月?
马志山:
有的就是八九百块钱,多的到一千多,所以老百姓,一个是要出去挣钱养家。另外一个又担心家里边的农活,怕下雨来,要抢种,所以这一块儿还是主要我们老百姓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。
主持人:
外出务工的人,他们心理上的价位是多少呢?一个月的收入?
马志山:
他们的收入应该在一千八到两千。
主持人:
差了一倍左右?另外还有临时出去打工,他可能在技能方面的积累都不太够,用人单位对他们挑选上,是不是也有些问题?
马志山:
第一就是年龄上,一般是18岁到28岁,后来他们谈了以后,他们放宽到35岁,现在35岁还有一部分人,也还不能出去。因为35岁到45岁这个阶段,还有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转移出去。
主持人:
年龄上放宽了,技能上呢?因为我们知道,现在的用工荒,其实缺的好像是需要一些有技能的。
马志山:
对。总的要求,还有文凭上也要要求,至少要初中毕业,最好高中或者是技校毕业的,有一定的技能。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就是,政府来组织进行培训,联系好厂家以后组织培训,简单地进行一些技能的培训和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,再输出出去。
主持人:
好的,谢谢马书记。
刚才马书记讲了,还有两万人等着要出去务工,而他们的心情也是两难,又要出去多挣些钱,又担心一旦下起雨来了,农活没有人干。
白岩松:
要做最坏的打算。在做最坏的打算的时候考虑劳务输出的时候,恐怕也要仔细地去权衡。
我们先回头去说劳务输出是有重要的作用,因为我们拿2006年重庆那次大旱来举例,中央拨付救灾款项八千万,全社会各界捐款一个亿,而组织了十万民工去新疆摘棉花,最后总体收入是两个亿。你就可以知道,而且会真金白银落到农民的口袋里头。
主持人:
一个月两千块,而且在2006年。
白岩松:
对,对他整个这一年,由于在土地上欠收部分的时候,给予了巨大的不偿。而且用当时的书记汪洋的话来说,叫粮食可能减产了,但是不能减少他的收入。但是又跟那次不一样,为什么呢?难得的拥有那个季节新疆有一份临时的,需要很多人的工作摆放在那里,不需要半年,不需要一年,可能就那两个月的时间去摘棉花,而且的确缺人。现在是一个常态用工时间,对于全国的很多地方来说,都是一个常态,你是到我这儿来工作一个月,还是两个月,我也扛不住。这个时候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双方妥协,各让一步。
我觉得作为用工的省来说,现在不能再拿县对县对,是不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,起码是地区的合作战略。比如说是对口的,像广东可以对口广西,福建、浙江加起来对口云南,再加上江苏等地对口四川。总体先来计算我的用工,我可以提供多少半年之内的用工岗位。
同时在收入方面,我觉得也需要双方妥协,恐怕达不到最高的,但是也把最低的适当的提高,这里含有一定公益的补偿和支援。但另一方面回到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,我也仔细在听书记这句话,出去又怕突然下雨了,回来抢农活,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地方做些协调,我旱灾的地区,我要充分地考虑,我这一个县里,我该出去多少人?该剩下多少人?当出现应急的时候,打工的人不必回来,但是这一块儿的时候不能只给自己种地,需要满足我这个村子,我这个镇子整体种地的需求。
主持人:
要精算一下?
白岩松:
没错,这里要精算一下,我觉得要上升。
主持人:
但是不管是在珠三角,还是长三角,这些接收的企业多数都是属于民营企业,为了接收这些从旱区来的人,可能工资要上调一些,标准要降低一些,对于他们来讲,其实成本是增加了。
白岩松:
我觉得是比平常,最高的工资是要降低一些。刚才我也说了,双方都要降低,都有妥协的余地,出去要打工的人要知道,这个时候别人也是很不容易。这个时候要接收的省,以省政府的行为,甚至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去考虑,这里当然带有一定公益的色彩,我觉得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不偿,不能让企业去承担这些东西。但同时又希望企业愿意用,为什么?可以补充他的劳动力。同时要计算哪些…
编辑:杨建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