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岩松:
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,现在在应急的过程中,大家首先都能够想到的是眼前,还有长远,但是中间这部分怎么去办,如果要紧紧依靠的是全社会救济,需要一个过程。另外,具体到每一个灾民手中的时候,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。这个时候就去想,我们会不会有一些方法能让受灾比较严重,而且土地已经绝收,并且接着再种现在还没可能的情况下,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,他们也需要消费水,一方面需要消费水。
另一方面,恐怕这一年相当一大比例的收入没了,同时他们又是很好的劳动力,又出现在局部地区,会有用工荒这样一种情况下的时候,怎么转移这批劳动力,起码在今年之内去打工,让自己的家内有所补充,同时也减少旱灾地区,个人用水程度,当然这个需要当地政府,要把留守在家的,像老人和孩子的问题解决好,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去想,不一定说想出来就是最好的方法,但是大家都去想的时候,就有最好的方法。
主持人:
针对西南地区的旱灾,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如何动员从政府到社会层面,都做好最坏的准备。
记者:
这不还有水吗?
消防官兵:
我们车都加不进去了。
记者:
这个水量车已经加不进去了。
消防官兵:
对。
解说:
这是发生在砚山县清晨的一幕,旱灾以来,当地的消费车一直承担着给偏远山区送水的任务,而最近几天,由于用水紧张,导致县城里的取水点水压不够,消防官兵已经不能直接取水了。
何光华(砚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):
有一个叫渔泽坡水库、回龙坝水库、红舍克水库,这几个水库供水形势是非常紧张的。
记者:
他紧张到什么程度呢?
何光华:
紧张到基本上是要计划用水,要有相当严密的调度计划,才能维持到汛期的。
记者:
如果说最坏的打算,能够支持多少时间?
何光华:
最多两个月左右。
解说:
砚山县是此次旱灾的重灾区之一,全县45万人口,有28万口出现饮水困难,如今水危机已经从乡村影响到了县城。
据了解,目前专供城区的回龙水库保守估计,只能提供近五个月的居民生活用水,而供农民用水的渔泽坡水库、路德水库等,只能维系不到两个月时间。现在专家预测,降水很可能在6月份才能到来,而且并不肯定,距今还有两个多月,水可能不够供养这么多人,于是外出打工就成了另外一条路。
王正科(云南省砚山县大榔树村村民):
不行了,我跟他们讲,我要走出去了,就是走出去,留一栋房子在这里,给我老爸老妈在,我要打工了,不打工不行了,这个地方。
解说:
最近38位年轻人在政府的直接帮助下,坐上了前往厦门务工的大把。
马志山(云南省砚山县县委书记):
我们是尽量多输出,因为很多受灾地区都是山区,贫困地区,很多老百姓出去的这种意识不强,我们是直接跟厂家联系,并且由我们劳动社会保障局的人,亲自把他送到厂里面去交给厂商。
记者:
还会回来吗?
王正科:
回来,怎么不回来,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,回来。
解说:
离开是为了家,为了回来,省下一点水留给家里人喝,挣点钱,也挽回一些因为作物绝收减产的损失,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四年前。
字幕提示:
2006年资料
2006年,50年一遇特大干旱突袭重庆,仅仅八月份,重庆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度就有十天。
解说:
灾情之重,至今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,农民损失可谓惨重。
汪洋:
我们现在组织十万人到外地打工,现在已经走了一万多了吧,十万人到外面打工,到新疆摘棉花,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块钱,我们要争取减产不减收。
解说:
为了弥补农民们的损失,重庆市政府组织十万农民去新疆摘棉花。同时市政府发文,补贴困难群众,城镇每人25元,农村每人10元。
村民:
昨天发五保户,每人十块钱,做五保户的饮料费,(因为)干得不得了,如果没拿到,赶紧快去拿。
解说:
书记、市长亲自送行,政府全程接洽陪护,十万重庆的农民工乘坐专列奔赴了新疆。
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干涸的水塘、龟裂的土地,眉愁不展的农民时,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场景还会不会在西南旱区大规模出现?灾情还在继续,最坏的情况可能还没有来,一切似乎也应早做准备。
主持人:
演播室回来,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劳务来补充农业方面的不足,现在我们先来连线一下云南省的砚山县县委书记马志山,马书记你好。
马志山(云南文山州砚山县县委书记):
你好。
主持人:
截止到目前,砚山县因为旱灾而出去务工的人有多少?
马志山:
我们从今年元月份到现在已经出去了将近五千人。
主持人:
比平常要增加了多少?
马志山:
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。
主持人:
出去的人是愿意出去吗?
马志山:
他们本来不愿意出去,因为家里边的农活也比较多,但是现在干旱,没有办法。所以只好离开家乡,到外面去打工。
主持人:
接下来你预计还会有多少人要出去呢?
马志山:
我们现在预计有近两万人要出去。
主持人:
在接洽用人单位的时候,你碰到最大困难是什么?
马志山:
我们现在接洽用人单位的时候,他们工资报酬,老百姓总的感觉还是低了一点。
编辑:杨建东